中國社會科學網訊 (記者任冠虹)11月17日,“中歐青年對話會2025——面向未來50年的中歐關系”在北京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趙芮、西班牙前副首相巴勃羅?伊格萊西亞斯?圖里翁、波蘭前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格澤高滋?W?科勒德克、中國外交部歐洲司副司長常健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朱高磊/攝
趙芮表示,2025年是中國-歐盟建交50周年,舉辦此次對話會、從青年視角探討“面向未來50年的中歐關系”恰逢其時,具有深遠意義。半個世紀以來,中歐關系歷經國際風云變幻的考驗,始終保持穩定發展。青年是中歐關系的未來和希望,在推動中歐關系健康穩定發展、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承擔著不容推卸的歷史責任。
趙芮指出,中歐分處亞歐大陸兩端,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卻各具特色。青年是最具開放心態和包容精神的群體,推動青年對話是增進中歐相互了解和信任的重要橋梁;青年是引領科技變革、文化繁榮與經濟發展的生力軍,保持青年對話是推動中歐各領域合作的重要動力;青年是未來全球治理的核心力量,加強青年對話是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的重要途徑。中國社會科學院始終高度重視對青年人才的培養和支持,努力營造鼓勵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并積極打造面向世界的青年交流平臺。希望中歐雙方青年代表以此次對話會為契機,進一步增進了解與互信,助力拓展中歐多領域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以青春合唱奏響中歐合作的新篇章。
圖里翁表示,在全球格局深刻重塑的背景下,中國已成為經濟增長與和平發展的重要選項。“歐洲需要加強與中國的友好合作,這是歐洲最好的選擇。”他強調,中國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成就顯著,歐洲應更深入理解“中國模式”,借鑒其成功經驗。
科勒德克認為,世界正在經歷由經濟體量、人口結構、科技進步和軟實力變化帶來的深刻地緣政治變遷,而這些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更加有利。來自30多個國家的調研顯示,全球青年群體對中國的發展成就與未來前景普遍認可并抱有更強信心。“青年不是地緣政治對立的主角,而是推動包容性全球化的關鍵力量。”他呼吁歐洲采取面向未來的戰略行動,加強與中國及其他國家的合作。
常健表示,中歐交往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相互尊重、求同存異、開放合作、互利共贏”不僅是對過去50年中歐關系發展的深刻總結,也是開啟下一個50年中歐合作新篇章的“金鑰匙”。下一個50年的合作圖景,將由青年共同描繪。他期待中歐青年繼續做雙方友誼的傳承者、和平的架橋者、合作的推進者,為未來的中歐關系發展不斷注入新活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馮仲平主持開幕式。捷克共和國外交部前副部長彼得?德魯拉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翼、波恩大學終身教授沃爾夫岡?顧彬、柏林自由大學榮休教授埃伯哈德?桑德施奈德、英國桑德蘭大學教授安德魯?克里斯托弗?迪安作主旨演講。
張翼從人口結構變化切入分析認為,未來的人口與經濟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年輕一代的創造力與參與度。這也是為何需要加強對話交流——不僅要推動青年之間的對話,也要促進代際溝通。他表示,中國未來的創新能力將取決于青年一代的科研投入和技術突破,特別是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推動科研產業化、培養高端人才、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都離不開青年群體的熱情、智慧與擔當。
桑德施奈德表示,當下需要以面向未來的視野加強交流與對話。近年來,中國推動了一系列制度建設,包括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方案,也改變了國際社會對全球秩序的理解。他強調,未來50年的重擔將落在青年肩上。在人工智能、機器人、量子科技等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青年既擁有無限機遇,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桑德施奈德寄語青年保持好奇、堅持溝通、勇于更新觀念,成為重建歐中互信的使者,在國家與國家、人民與人民之間架起理解之橋。
對話會設置“青年與中歐關系未來”“青年與中歐經濟合作未來”“青年與中歐文明交流互鑒未來”“青年與中歐科技合作未來”四個分論壇。來自中國和歐洲30個國家的100余位青年代表圍繞相關議題積極對話、深入研討,共話雙邊關系發展關鍵命題。與會青年代表一致認為,中歐同為國際舞臺上的重要力量,雙方青年應以開放交流夯實理解與互信基礎,爭當中歐友好的傳承者和推動者,主動承擔推動雙邊關系持續向好發展的時代責任。他們表示,將以青年特有的活力與擔當,為增進中歐人民福祉、促進世界和平穩定與共同繁榮貢獻更多青春力量。
會前,歐洲60余位青年代表赴杭州參訪科技企業、高校科創中心、傳統文化街區等,零距離觸摸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切身感受中國蓬勃的發展活力。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中國-中東歐研究院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