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風麗 邢廣程(中國邊疆研究所)
今年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也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71周年。1949年,新疆實現和平解放。駐新疆人民解放軍部隊為鞏固邊防安全,加快新疆發展,減輕新疆當地政府和各族人民的經濟負擔,將主要力量投入到生產建設中,開展了大規模的生產建設。1954年10月,黨中央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駐疆部隊大部就地集體轉業,在新疆組建生產建設兵團,承擔和發揮生產建設、保衛邊疆、維護社會安定和促進民族團結的使命與作用。70余年來,一代代兵團人發揚“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扎根邊疆、保衛邊疆、建設邊疆,在推動新疆發展、增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國家邊防等方面作出了歷史貢獻、發揮了戰略作用,在西北邊疆地區書寫了輝煌的兵團篇章。
屯墾戍邊 忠實履行職責使命
屯墾戍邊是幾千年來中國經略邊疆的歷史傳統。新中國成立后,在特殊的歷史、地理背景下誕生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則主要擔負起了“勞武結合、屯墾戍邊”的職責使命。兵團人遵循“不與民爭利”的原則,駐扎在風頭水尾的不毛之地,挖地窩子做居所,開荒造田、興修水利、植樹造林、排鹽治堿、防風固沙等,在戈壁荒漠上建成一片片良田綠洲。70多年來,兵團人建成了3萬多平方公里的人工新綠洲,建成耕地155.4萬公頃,在推動兵團農業發展的同時也大力改善了新疆地區的生態環境。此外,兵團人在沙漠邊緣和邊境沿線建立起一座座農牧團場和屯墾城市。截至目前,兵團已建成12座城市和150多個團場城鎮,形成了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城市功能互補、具有兵團特色的城鎮體系。在一代代兵團人的接續奮斗下,新疆地區的屯墾面貌日新月異,充滿生機與活力。
戍邊是兵團人一以貫之的核心使命,也是流淌在兵團人血液里的忠誠與信仰。“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為祖國當衛士”,戍邊人王軍武用最質樸的話語表達了兵團人崇高的使命。從原北京軍區轉業的魏德友老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為國巡邊60余年,在邊境線上走了20多萬公里,被譽為邊境線上的活界碑。70多年來,兵團人在2000多公里的邊境沿線建立起縱深10公里到30公里的邊境團場帶,是西北邊境上的戰略屏障,在維護國家邊防安全、守衛邊疆安寧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創新突破 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自兵團成立以來,兵團人立足資源稟賦和地緣優勢,在黨中央和自治區的大力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難,在農業工業等方面取得顯著成就,為國家各類所需產品供給提供了強大支持,為新疆地區的農業工業現代化建設等作出突出貢獻。
農業及其現代化發展成就顯著。兵團以農起家,農業是兵團的基礎產業和優勢產業。自兵團成立以來,興修水利、開墾荒漠變良田始終是兵團的重要任務。截至目前,兵團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771萬畝,形成了以棉花、糧食種植為核心,多種特色農產品蓬勃發展的農業發展格局,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作出了突出貢獻。不僅如此,經過兵團人不斷地攻堅克難、創新實踐,兵團的農業現代化發展也成就顯著,機械技術不斷創新突破,農業綜合機械化率超過95.7%,領先全國。在央視財經節目《兵團使命》紀錄片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尹飛虎談道:“現在機采棉這一塊,也是我們兵團現代農業的一個標志,從這個機頭到機身,我們都是自己研發的,這個方面在全國是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一臺采棉機的效率相當于1200名人工,兵團機采棉技術的突破發展已從根本上超越了依賴密集人工的傳統作業格局,是兵團現代農業發展的卓越典范。此外,兵團農業還持續在滴灌技術、“干播濕出”栽培技術等方面創新突破。兵團農業現代化發展使得兵團已建成全國重要的優質商品棉生產基地、全國農業節水灌溉示范基地、農業機械化示范推廣基地和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等,帶動兵團農業生產水平長期領跑全國。
立足資源地緣等優勢,兵團工業發展穩步推進。70多年前,新疆和平解放時,工業近乎為“零”,“輕工業毛皮匠,重工業釘馬掌”是當時的真實寫照。為改變這種狀況,1951—1952年,進疆部隊先后建成了鋼鐵廠、煤礦、發電廠等一批大型工礦企業,奠定了新疆工業發展基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后,兵團工業從農副產品加工業起步,逐步形成以輕工、紡織為主,包含鋼鐵、煤炭、建材、電力、化工、機械等多門類的工業體系,為新疆現代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兵團立足資源優勢,積極培育發展了氯堿化工及煤化工、新型建材工業、礦產開發、紡織服裝工業、食品飲料工業和農用裝備制造業“六大支柱產業”。黨的十八大以來,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構建體現新疆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要求,兵團積極融入新疆“十大產業集群”,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綠色化工等七大主導產業、21條重點產業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穩步構建起以兵團七大主導產業和21條重點產業鏈為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以人民為中心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兵團建立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和自治區的大力支持和親切關懷下,在兵團人的團結奮斗下,兵團在醫療衛生、教育、就業、文娛等方面取得重大發展,干部職工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為保障職工群眾生命健康安全,近年來兵團推行家庭醫生和分級診療服務體系、推廣新技術、遠程云會診等,構建起具有鮮明特色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讓職工群眾小病不出團、大病不出師的夢想照進現實。在教育方面,70多年來,兵團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已形成包括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在內的具有兵團特色的完整教育體系,教育主要指標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就業方面,兵團聚焦高質量充分就業,年均新增就業8萬余人,推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萬元。在文娛方面,兵團加快建設先進文化示范區,大力推進文化潤疆,推出了《萬方樂奏》、音樂舞蹈史詩《天山》、舞劇《戈壁青春》等一批文藝作品,組織各級各類文藝團體開展送文化下基層惠民活動,讓中華文化直抵人心。通過手拉手研學活動等,密切不同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植入各族群眾的心靈。
解放思想 推動兵地融合發展
兵地融合發展是兵團作為新疆組成部分的重要體現,也是兵團發揮特殊作用的重要途徑。兵團自建立以來,始終堅持兵地融合發展的原則。自治區與兵團嚴格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相關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推動兵地融合發展取得重大進展。
一系列兵地共建共享項目逐漸落地:中國(新疆)自由貿易試驗區3個片區都含有兵團區塊;兵地聯合創建了第一個國家級高新區——阿克蘇阿拉爾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石河子市與瑪納斯縣共同修建石瑪大橋,構建一體化工作生活圈。一系列兵團項目惠及地方:由兵團建設的肯斯瓦特水利樞紐工程極大提高了塔城地區沙灣市、昌吉州瑪納斯縣的百萬余畝耕地的灌溉保證率;兵團投資的奎屯河飲水工程建成后將惠及伊犁塔城等部分地區近200萬畝農田灌溉。一系列“連村結對”活動有力增進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例如兵團二師鐵門關市的59個連隊分別與59個鄰近地方村建立“一對一”結對關系。
歷史發展和社會實踐充分證明,打破區域間壁壘,推動兵地融合發展,是高效利用資源、地緣等優勢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增進民族團結的正確道路,需要一以貫之加以堅持和落實。
七十年櫛風沐雨,七十年輝煌發展,兵團人在祖國西北大地上書寫了壯麗的兵團篇章,他們是屯墾戍邊事業上最可敬的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示兵團要發揮好調節社會結構、推動文化交流、促進區域協調、優化人口資源等特殊作用,使兵團真正成為安邊固疆的穩定器、凝聚各族群眾的大熔爐、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示范區。兵團人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在祖國西北大地上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兵團篇章,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疆中發揮更大作用,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