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惠梅(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
美國政府近日出臺所謂“對等關稅”政策,引發全球市場深刻動蕩。與之相反,中國始終是多邊貿易體制的堅定維護者。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更是將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化多雙邊和區域經濟合作作為重點任務之一。這不僅是應對當前復雜國際形勢的主動舉措,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
金磚合作機制自成立以來,一直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平臺。隨著金磚擴員至“大金磚”時代,金磚國家的總體實力、代表性和能力進一步增強,國際影響力進一步顯現。然而,“大金磚”時代的開啟也伴隨著巨大挑戰。這不僅包括擴員與合作深化之間的沖突,還包括成員國間協調成本的增加以及來自美國等方面的壓力和阻力。當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正經歷重大變化,主要發達經濟體正積極推動“產業鏈回流”和再工業化,在主要高科技領域對中國、俄羅斯等國家實施限制措施,這給金磚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產業安全帶來了顯著影響。鑒于金磚國家命運與共,為了實現共同發展和長治久安,進一步深化經濟協作,推動“大金磚”經濟合作高質量發展,已成為當務之急。
加強經濟合作是推動“大金磚”
合作機制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
經濟互補性和資源整合是鞏固“大金磚”合作機制的基石。金磚國家在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和發展需求上展現出顯著的互補性。特別是新成員國的加入,進一步激發了各成員國合作的潛力。阿聯酋、沙特、伊朗等新成員國是能源出口大國,金磚國家擴員后,石油產量占全球的40%,而中國和印度是主要的能源消費國。能源領域的合作有望進一步加強。金磚國家的糧食總產量占全球的40%,農業產值超過50%。巴西和俄羅斯的糧食出口與中國和印度的進口需求形成互補。此外,中國在農業科技、數字技術等領域的優勢,可以為其他成員國提供技術支持,推動產業鏈升級。這種互補性不僅促進了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增長,還為“大金磚”合作機制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資源保障。
金融合作與“去美元化”提升金磚國家的經濟自主性。面對由美元主導的金融體系帶來的風險,金磚國家正積極促進本幣結算和建設獨立的金融體系。俄羅斯提出建立一個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多邊數字支付平臺“BRICS Bridge”,而中國與巴西等國則致力于推動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和應急儲備安排的發展,以增強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隨著2025年1月印度尼西亞成為金磚國家正式成員國,其GDP規模在全球的占比將進一步提升,經濟規模的擴大為區域貨幣體系的構建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些措施不僅減少了成員國對美元的依賴,還提升了它們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話語權。
新興領域合作成為推動轉型和培育增長新動力的關鍵。金磚國家將數字經濟、綠色經濟、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確定為合作的重點方向,并為此成立了產業數字化轉型工作組和光伏產業工作組,以支持工業4.0技術的發展。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金磚國家的發展戰略高度一致,有效促進了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和綠色能源項目的合作。此外,金磚國家在低碳技術和跨境電子商務等領域的合作,不僅推動了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也為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實踐路徑。
多邊機制與全球治理改革增強了制度性影響力。金磚合作機制通過擴員和“金磚+”模式,將自身代表性從新興國家擴展至整個“全球南方”,覆蓋全球近一半人口。在聯合國、G20等平臺,金磚國家協調立場,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向更民主、更公正的方向發展。2024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由中國等金磚國家提出的加強人工智能合作決議,彰顯了發展中國家在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這種制度性權力的再平衡,為全球經濟治理注入了更多包容性,也增強了“大金磚”合作的可持續性。
“大金磚”國家間經濟合作的
巨大潛力有待進一步釋放
“大金磚”時代,金磚國家在全球貿易體系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2023年,它們共同貢獻了全球進出口總量的32.7%(不包括俄羅斯和伊朗)。然而,金磚國家之間的貿易規模相對較小,現有金磚十一國間的進出口總額僅占全球進出口總額的4.3%(2023年數據)。觀察雙邊貿易數據,部分成員國之間的雙邊貿易額呈現增長趨勢。以中國為例,2023年,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的進出口總額為4.3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19.1%,這一增速遠超中國整體外貿的增長速度。2024年,僅前三季度,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的進出口總額已達4.62萬億元人民幣,增長了5.1%。此外,印度尼西亞與金磚國家的貿易額達1732.9億美元,占其外貿總額的36.1%。在能源領域,俄羅斯、沙特阿拉伯等主要能源出口國與中國、印度等主要能源消費國之間的互補性合作,占據了全球原油出口的36%。
在投資領域,金磚國家同樣占據重要地位。2022年,金磚國家共吸引了3149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IFDI),占全球IFDI流量的24.32%,其存量達5.7萬億美元,占全球總存量的12.88%。在對外直接投資(OFDI)方面,金磚國家在2022年的流量為1993億美元,占全球OFDI流量的13.38%。然而,成員國之間的IFDI流入規模相對較小,且中國在這一領域占據著主導地位。截至2020年,中國在成員國間的IFDI存量中占據了90.7%(1514億美元)的份額,主要流向了制造業和基礎設施領域。盡管中國對其他金磚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一直在增長,但在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體規模中依然占據較低的份額。2006年,中國對其他金磚國家的直接投資存量為22.0322億美元,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2.9%;流量為8.0939億美元,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4.5%。但截至2023年,中國對其他金磚國家直接投資存量、流量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流量的份額均有所下降,分別為2.3%(698.8804億美元)和4.2%(75.1796億美元)。
以高質量經濟合作實現共同發展
完善合作機制,增強戰略互信。目前,機制協調不足仍是“大金磚”經濟合作進一步深化的主要瓶頸。隨著區域市場的整合和金融合作的深化,加強機制協調是金磚國家應對內部分歧和外部壓力、推動成員國經濟合作走深走實的關鍵舉措。因此,推動機制化建設,進一步強化多邊框架和務實合作至關重要。可考慮推動《金磚國家自貿區框架協議》,優先在能源、農產品等領域實現關稅減免,并逐步擴大至全領域。建立爭端協調機制,設立常設秘書處,以協調成員國在貿易、投資等領域的政策分歧。
深化產業鏈與供應鏈合作,構建區域價值鏈。以中國制造業優勢、俄羅斯能源資源、印度信息技術、巴西農業資源為核心,共同打造“金磚制造”品牌,降低對美西方供應鏈的依賴。確保關鍵物資的安全,建立糧食、能源、醫藥等戰略物資儲備聯盟,以應對地緣政治沖突和全球性危機。
推動金融體系加速改革與創新。拓展本幣結算的范圍,推廣人民幣、盧布、盧比等貨幣在跨境貿易中的應用。加強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職能,擴大該銀行資本規模,優先資助綠色基礎設施和數字化轉型項目,并鼓勵更多“全球南方”國家參與。
強化智庫與民間互動交流,鞏固合作成果。加強智庫交流與知識共享,為政策制定提供智力支持,從而增強合作韌性。成立金磚國家智庫聯盟,定期發布合作指數報告,以提升社會認同感。舉辦金磚國家論壇、博覽會等活動,搭建企業、學界、民眾之間的溝通橋梁,促進信息共享和經驗交流。通過設立獎學金、交流項目等形式,鼓勵青年學生和學者互訪學習,增進相互理解和友誼。
推動“大金磚”經濟合作高質量發展不僅是金磚國家實現共同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關鍵力量。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金磚國家需以開放包容、務實創新的精神,破解合作瓶頸,深化利益融合。唯有如此,方能將“大金磚”合作打造為平等有序的多極化世界支柱,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金磚智慧”與“金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