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呼和浩特訊 (記者趙徐州 實習生 肖興婷)4月18日,第八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論壇在呼和浩特召開。論壇主題為“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王虎、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院長荊林波出席會議并致辭。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院長包銀山主持會議。
王虎在致辭中表示,科研誠信作為科研工作的基石,是維系哲學社會科學健康發展的生命線。當前,哲學社會科學界嚴格落實國家出臺的系列制度文件,鼓勵科研人員潛心研究、篤志學問、勇攀科學高峰,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做學術道德的楷模,堅守學術道德和科研倫理,踐行學術規范,讓學術道德和科學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涵養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培育嚴謹求實的科學文化。內蒙古自治區黨委通過開展誠信建設工程、編寫誠信建設系列叢書、出臺科研誠信管理辦法、實施社會信用條例、承辦中國城市信用建設高峰論壇等,有效推動誠信建設與政務環境、市場環境、法治環境、文化環境深度融合,為科研誠信工作開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
荊林波在致辭中重點介紹了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在期刊評價、智庫評價、學科評價、公共政策評價、科研誠信管理等領域的最新動態。他表示,要營造更優良的學術生態,必須堅持自律與他律協同發力。從自律角度,科研人員要從學術生涯起始階段就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同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一樣,堅守學術初心,將學術誠信內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從他律層面,要通過建立健全學術誠信管理制度,規范學術研究各個環節;要實施聯合懲戒機制,對學術不端行為形成強有力的威懾;要打造一支科研誠信管理隊伍,讓制度真正落地生效。此外,面對人工智能迅猛發展給科研誠信帶來的挑戰,要積極探索應對之策,全面推動學術生態的健康發展。
在主題發言環節,與會專家學者分享了在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哲學社會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授印波認為,科研活動被期待用于促進社會發展、增強國家實力,但科學家個人的興趣在價值體系中被弱化,甚至為利益所取代,不端行為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屢屢出現。因此,必須要對科研活動進行倫理上的約束,以防止一些科學家出于個人利益的考量而危害人類、敗壞文明。同時,為了防范學術不端,加強科研誠信建設,應當引導相關利益主體就AIGC的使用達成共識。
通過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學術出版中的應用,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副主任楊紅艷認為,在輔助研究的基礎上,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學術成果的輔助寫作、多語言文獻處理、學術倫理與規范審查、學術成果價值評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現有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學術出版中的使用規范,仍面臨諸多難點和不足,主要集中在人機協作邊界如何更清晰地界定、成果歸屬的確認標準、學術價值與規范評價結果應如何驗證,以及跨地區、跨文化、跨學科的人工智能使用規范應如何實現協同治理四個方面。面向未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學術出版中的規范使用,核心是進一步凝練共識,并提升規范的可行性,著力在探索認定人機各自貢獻的可行方式,研發出可用的工具,加強披露人工智能使用情況的標準化、制度化等方面發力。
與會學者認為,哲學社會科學道德學風和科研誠信建設不僅是提升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質量的關鍵,更是維護學術尊嚴、促進學術繁榮的基石,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既需要加強頂層設計,也需要群策群力形成有效合力,形成政府引導、機構負責、學界自律、社會參與的協同治理格局,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
來自全國30余個省級社科院、社科聯、高校、科研機構和學術期刊的90余名專家代表圍繞會議主題展開深入研討。
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主辦,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承辦。